close

吉林市人民政府

金秋十月,江城又迎豐收季;廣闊天地,處處可見農民的笑臉。而這喜悅,並不僅限於這一季,這一年。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三農”工作的黃金期,一產增加值實現251億元,保持年均6.4%的增速;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2285元,年均增長9.1%;糧食總產量躍上110億斤階段性水平,連續三年獲得“全國產糧大市”榮譽,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中國粳稻貢米之鄉 吉林市”稱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按照習總書記2015年3月,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吉林省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的,要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及同年7月,到吉林視察時提出的,吉林要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的目標要求,突出創新轉型,立足“6411”新型產業體系中的“1”做文章,研究制定瞭《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施意見》,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又圍繞我市農村增綠,農民增收,同步構建農村人居環境保障體系,農民就業保障服務體系,探索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子。



汪洋副總理視察吉林農業結構調整時,對我市農業農村改革給予瞭充分肯定,省人大常委會視察組高度評價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取得瞭“革命性進步和歷史性突破”。



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實現經營方式的現代化



充分利用長白山脈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豐富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調優、調精、調高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整體競爭力。



由“主糧區”向“優品區”跨越。推進水稻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和品牌創建,“萬昌大米”、“大荒地大米”、“舒蘭大米”、“北緯43 香大米”等產品熱銷全國並出口新加坡、韓國等10多個國傢。研發推廣新型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實現瞭寒地設施農業生產歷史性新突破。推動果蔬、食用菌等“十大”特色產業形成集群優勢,單位面積經濟效益是大田玉米3-21倍。成功創建永吉免疫無口蹄疫區,我市畜禽規模化飼養比重達到88%。



由“農品區”向“加工區”提升。創建食品安全國際合作試驗區,全面提升中新(吉林)食品區的生產標準和產品質量。建設蛟河、舒蘭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區,樺甸、磐石長白山特色產品加工示范區,環城肉蛋奶都市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圍繞糧食、畜牧、特產進行精深加工,形成“農工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全產業鏈,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200戶,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超過600億元,五年實現翻一番。



由“種植區”向“旅遊區”擴能。圍繞“吉祥天佑、林碧水秀”的城市品質,推進農業由觀光采摘向休閑度假等多功能拓展,形成“一帶”即“萬昌-孤店子”溫泉農業產業帶;“一圈”即環城都市休閑農業產業圈;“兩縣”即豐滿、蛟河國傢級休閑農業示范縣(區)的發展格局。鼓勵農民發展“農傢樂”,例如,借霧凇島資源搞旅遊經濟的“韓屯現象”,已成為我市冬季旅遊的一大亮點。我市休閑農業星級企業達到81戶,居全省首位;農傢樂、休閑農莊等經營主體達到450戶,年接待遊客400萬人次,營業收入12億元以上。



積極電梯保養廠商台中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推動現代農業先導區建設,加快實現生產方式的現代化



先行先試,設立瞭萬昌、孤店子兩個現代農業先導區,積極探索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模式,打造成為我市農業現代化的樣板區。



推進農田建設現代化。按照“渠道不變、集中使用、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要求,統籌利用涉農資金,建成1.5萬公菜梯維修頃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抗災能力強的高標準農田,形成節地、節水、節能的現代科技農業格局,每畝可增加經濟效益820元。同時,加強渠系建設,完成瞭星星哨灌區節水配套改造,修建支渠、鬥渠和末級渠系,提升瞭農田給排水能力。



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綜合應用殺蟲燈、性誘劑等物理生物防治措施,采用稻田養鴨、養蟹、養魚,實現瞭生態農業良性循環。廣泛應用智慧農業監控中心、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站、智能化生產線等先進的裝備、設施。構建農業物聯網測控體系,在田間設置物聯網傳感器,采用以商品條碼、物品編碼等識別技術為核心的全球統一標識系統,實現瞭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全程可追溯。



推進農業服務科技化。建立棋盤、宇豐現代農業服務中心,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搭建生產大數據平臺,為農民和經營主體提供農資供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集成應用等“一站式”社會化服務,每畝地減少投入300元。集中推廣水田高光效、旱田壟側保墑、秸稈還田等30項農業增產新技術。推廣建設智能水稻催芽車間、工廠化育秧溫室,開展飛機航化作業,先導區全程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85%。



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實現組織方式的現代化



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創新組織形式和經營模式,強化服務支撐。



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積極探索農村金融創新,加強對經營主體扶持。引入首信物權公司,在縣鄉村設立惠農機構,近年來累計發放貸款4.2億元;同時,依托農業銀行累計發放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1.4億元。我市傢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分別發展到4400戶、2000戶、280戶以上。其中,國傢級龍頭企業6戶,省級龍頭企業68戶。各類經營主體通過入股入社、訂單合同、托管聯耕等多種形式建立緊密的利益連接機制,帶動農戶40萬戶。



農村改革全面推進。堅持“確實權、發鐵證”,我市確權歸戶已完成25.8萬戶,占總農戶數的47.3%。創新方法,探索形成“私人訂制”、“土地托管”等多種經營模式。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4萬公頃,占承包地面積的32.6%。制定瞭《關於多渠道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實施意見》。在永吉縣馬鞍山村、經開區七傢子村等5個村開展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積累改革方法經驗。成立永吉縣隆興、昌邑區大荒地等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資金入股方式,讓農民變股東,實現資源、資產和資金的合理轉換。



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建立農村電商網絡,形成瞭村淘、開犁、雲農場等多種業態和“一村一品一電商”模式。以蛟河、樺甸兩個全國農村電商示范市建設為基礎,擴大“淘寶特色中國 吉林市館”銷售渠道,實現特色優質農產品走向全國。開展以“寒地、黑土、藍天、綠水”為核心的吉林市“松水山耕”十大特色區域公用品牌評選,樹立食安江城農產品品牌形象。



積極構建農村人居環境保障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快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制定瞭《關於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若幹政策的意見》,從2015年開展以“六清”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來,累計投入資金6億多元,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六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得到鞏固提升。目前,我市已建設垃圾填埋場798個、轉運池8116個,配備垃圾轉運車1906輛、保潔員4827人,有1363個村落實三包三責。啟動鄉鎮政府所在地環境專項整治工作。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模式,通過招投標程序選定深圳市龍澄高科技環保有限公司為項目單位,並簽訂瞭框架合同。樺甸市已建成環保深埋桶項目並投入運營,豐滿區、磐石市、昌邑區已陸續簽訂項目合同,施工建設。年初,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場觀摩培訓班在我市召開。



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強。先後開展瞭新農村“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工程,整縣、整片區新農村建設推進工程。今年,組織62個省級新農村重點村申報路邊排水溝、休閑文化廣場等82個建設項目,計劃投資2942萬元,其中省級專項資金2480萬元。目前多數項目已完成招投標程序,陸續進入施工階段。



綠色生產方式有效推廣。繼續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今年落實生物防治玉米螟18.3萬公頃、航化植保2.2萬公頃、保護性耕作330公頃;同黑龍江京福龍公司合作開展酵素種養殖試驗項目8項;以九月豐傢庭農場為依托,開展旱田滴灌水稻播種機、水稻旱直播技術試驗示范,開啟水田種植新模式。同時,保護好綠水青山生態環境,持之以恒抓好清收還林工作,已累計清收林地18.1萬公頃,還林13.1萬公頃。



積極構建農民就業保障服務體系,強化農村人才支撐,加快提升農民增收能力



通過教育培訓和產業扶貧,讓農民群眾掌握新技術,向新型農民轉變,成為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領軍人物。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成效明顯。創新推廣瞭“農民點餐、政府買單”培訓模式。主要采取4種培訓手段,將實用技術、現代科技,送進千傢萬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即:以實踐教育基地為平臺的現場傳導型培訓,以青年農場主、職業經理人為代表的典型示范型培訓,以農業科技項目為載體的項目推動型培訓,以農廣微教育、網絡微課為重點的媒體傳播型培訓。年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000人,職業經理人35人。



農民就業創業渠道拓寬。通過龍頭企業帶動,采取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定崗培訓等形式,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年內安置農民工1.3萬人就業,人均年收入2.3萬元。加強農村勞務經濟人隊伍的培養,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向二、三產業流動,年內將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5萬人次。



脫貧內生動力增強。組成近千人“三農”服務智囊團,實現我市109個貧困村專傢指導全覆蓋,探索瞭項目論證、產業對接、技術培訓“三位一體”服務模式。兩年來共開展科技服務3萬餘人次,“開方子”、“驗方子”累計600餘項。印制並發放《科技扶貧項目手冊》等資料2萬份。貧困村冬春科技培訓全覆蓋,舉辦各類培訓班1081期,共培訓10.9萬人次;舉辦科技大集50餘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9萬份。通過加強指導與服務,讓更多的農民和貧困戶懂技術、懂市場,脫貧致富。



五年成就喜人,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下一步,我市將重點啟動實施以“轉型升級新農業、美麗宜居新農村、生活小康新農民”為核心內容的現代農業“三新”行動計劃,著力把我市建成以“寒地、黑土、藍天、綠水”為標志的國傢級農產品安全生產基地,成為全省現代農業的排頭兵,成為“長春-吉林-松原國傢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農業農村經濟的增長極。



以建設“五區、三園、一體”為總攬。把建成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基礎紮實的糧食生產功能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特色產業小鎮,作為建設轉型升級新農業的動力源。昌邑區(東福集團)現代農業產業園、永吉縣萬昌現代農業產業園、中新食品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已經被省農委、省財政廳認定為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單位(全省共8個單位)。到2020年,全市力爭認定和創建2個國傢級現代農業產業園,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5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全國知名特色產業小鎮,把農產品加工電梯維修公司業打造成千億級產業。



以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和“美麗鄉村建設指南”為依據。鞏固提升“六清”標準,納入大黨建考核范疇,到2020年,全市1378個行政村全部驗收達標,“百鎮千村”徹底幹凈起來,共建大美吉林綠色生態屏障,成為全省美麗鄉村的典范。



以“三網”聯動工程推進傳統農民向著新型職業農民轉變,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為引領。到2018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提前兩年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到2020年達到1.6萬元以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35UHab2h 的頭像
    r35UHab2h

    冬季仙人掌

    r35UHab2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